古陶器在微环境下的保护及常识

  陶瓷类文物是以粘土、高岭土为原料,经过选料、淘洗、沉淀、捣揉后制胎、成型、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器物或艺术品。粘土、高岭土、主要是天然硅酸盐原料。石质文物大都是天然石材雕凿和磨制的。按质地分,主要有火成岩、沉积岩、变质岩等。我国制陶业历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在生产中、生活中广泛利用陶器,例如在西安半坡和河南龙山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发掘出土了各种形制不同的且纹饰各异的陶器和大量陶片,这表明当时的制陶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。

  出土的陶质文物中,陶器依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,以及彩陶、釉陶、唐(宋辽)三彩等。出土后的陶器表面泥土下大多沾染污垢和覆盖凝结物,这些硬结物主要是碳酸钙或石膏、粘土,以及硫酸盐、硅酸盐等类物质。陶器文物长久埋于地下,表面吸附的大量硬结锈斑,可以作为年代久远的象征。

  陶器文物由于在地下埋藏环境及出土后承受着多种劣化因素的影响,使其质地变得十分疏松、脆弱、因而在保持保存环境相对平衡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的同时,还必须加诸去污、除盐、修复及加固等保护手段后,才可放入博物馆中陈列或储存。

  陶器文物不管是在博物馆陈列或储存中,都离不开博物馆展柜的辅助,陶器属于无机质文物。在存放陶器文物的展柜内微环境中的温度大概应在14-24℃,相对湿度大概应在40-55%,光照度(Lux)300,大气环境应处于在无酸性气体、无尘环境。只有在这样的展柜微环境下陈列或储存的陶器文物,才能保持文物原本的特性。

  我们制作的专门储存陶器文物的展柜,根据陶器文物储存的要求。可实现湿度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,对于大型的陶器文物。我们拥有特定尺寸的展柜。可实现恒温恒控制、无酸性、无尘环境以及基于以太网的环境数据监测等功能。对于照明控制,我们均以达到《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》的要求,展柜微环境内,除了营造氛围、突出文物展品、兼顾辅助物品。我们更加注重过滤红外线、紫外线以及热量。提供给一个最适合陶器文物陈列或储存的展柜微环境。在环保性上,我们尽可能的采用惰性材料,以保证文物在展柜内不会因为化学反应而遭到破坏。不可替代的非惰性材料,如粘接胶、板材、织物等,都必须通过0ddy测试法检验合格。展柜密封性要做到空气交换率不大于0.2d-1 。在文物陈列展览时,观众主要是欣赏文物艺术品,文物展柜只是辅助设别,我们战队文物的风格、特质出发,展柜的外观,材料的使用,灯光的配置都会融入展览环境中,尽量隐形,重点的突出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