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对文物的影响

  很多博物馆藏品、人丁制品和艺术品都是由湿度敏感材料构成的,它们的尺寸随空气中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。例女口纤维质材料的纸张、有机质材料的皮革、皮毛、羽毛和骨头等尤其如此。在湿度和温度两个因素中,湿度对于结构变化起更主要的作用。湿度,尤其是相对湿度,影响湿度敏感性材料尺寸的变化,随之影响其强度。木质器物,例如一件大型彩绘木雕,或一件木质家具,当放置在相对湿度稳定的环境及常温下时,将在一段时间(几个月或几年)之后与环境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。

  器物会产生裂缝、发生变形,然而,在环境调节期间,这些缺陷或变形将趋于稳定。这时如果将器物移至或暴露于一个相对湿度不同的环境中,如包装箱内,木材会发生一个吸收或释放湿气的新的动态过程。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木材中含有的湿气会扩张或收缩木质网孔,进而再次发生起翘、破裂或其他状况。对于彩绘雕刻或家具而言,暴露于相对湿度不断变换的环境中导致的最终结果是表面颜料剥落,或某些木质结构的破坏。相对湿度的控制是保持木器结构稳定的首要因素。

  尽管为了保持外形结构稳定而控制相对湿度是必要的,但应该注意还有一些外界环境的限制。相对湿度越高,霉菌滋生和器物强度降低的速度就越快,而相对湿度太低时,器物又会因干燥而脆化。相对湿度的突然变化是最有害的,会增加破裂、剥落和结构性劳损。目前这种情形在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普遍存在。

  铁器、铜器、银器及其合金器物需要保存在可控的、最好是干燥环境中,才能将其表面的腐蚀或氧化作用降到最低。周围环境中温度的突然变化,例如降温,会使器物表面凝结水而产生铁锈。铜及其合金制品会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腐蚀层(如铜的碱式碳酸盐);但是存在于有氯化物的大气(湿润气候)中时,则可能会发生上文提及的青铜病害。如果不及时处理,这种情况在低相对湿度的环境条件下(存储在干燥箱中)可能稳定存在。

  考古发掘出土的含有少量活泼金属的黄金可能变色,而且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,器物含金量低的部分可能会发生腐蚀[18]。纯金和白金在任何相对湿度条件下都是稳定的。玻璃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,当相对湿度达到极端水平时,某些古老的不透明或透明玻璃会发生“起皱”现象[19.20]

  纵观所有不同材质的藏品,不受湿度影响的材料非常少。某些情况下,器物的尺寸、形状将发生改变,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腐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