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当地气候调节博物馆内部环境 使文物在展厅内不被损坏

  如在某展品的发现地点建起保护棚,使展品不受雨水、直射阳光和冰冻的危害,那么它的自然寿命可以被视为预期寿命。从这种意义上说,没有任何气候控制形式的博物馆也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棚子,在此情况下,本土的展品其寿命应当是不会受影响的。

        遗憾的是,实际上以下任何一种因素,都会使博物馆里展品的实际寿命远低于其自然寿命:

  (1)不充分使用博物馆的遮蔽作用。例如:潮气入侵或阳光直射。

  (2)由于现代化设计,产生了新的有害条件。例如:冬天取暖设备引起的干燥;过度照明。

  (3)把展品转移到它不适应的气候环境里。例如:将木质雕刻品从赤道非洲带到欧洲;将书塞进湿热带地区的书架;将钢铁从干燥清洁的气候环境运送到工业化欧洲酸性污染环境中。

  所以我们必须稍微考虑一下文物在气候环境下的影响。

  传统的气候学家把世界分成干热带、湿热带、气候温和沿海地带和内陆地带等等,而我们将用一种不同的分类方法。

  主要的测量指标是室内平均相对湿度,其次是冬天气候是否达到必须普遍使用取暖设备的地步。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定义了两个极端:湿润带和干旱带。

  运东大部分地区,包括了印度南部,斯里兰卡,加尔各答地区,印度支那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部份沿海地带,全年室外相对湿度保持在65%以上,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。室内相对湿度的波动尽管比较小,但可以推测相对湿度会高于65%,因为这些地区从来不需要供热。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湿润带,其典型的保护问题就是频繁发霉。在安装了空调的地方,要维持的湿度就不是在气候温和的欧洲所流行的55%水平,而是高于这个水平,中要能兼顾多种展品的安全条件,比方说65%,而且不论博物馆处于什么地区都要尽量接近平均的室外条件,这有两个原因:首先因为新旧木材都会和平均湿度相适应,其次越接近室外条件,空调运行费用就越小。